文|木子
编辑|娱叔
自姜文的上一部电影《邪不压正》到今天已经过了整整七年。
影迷都以为七年磨一剑,肯定是给观众憋了个大招,可没想到最后交上来的答卷却并不能令人满意。
从猫眼到豆瓣,无论是偏向商业还是艺术,《你行!你上!》都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上映八天八千万元的票房成绩也绝算不上好看,从上映前各方预测的爆款,到现在的窘境,以姜文为代表的不少电影人真实处境暴露无遗。
1、屡遭滑铁卢的大导
大导演在过去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观众们面对院线琳琅满目的新片,选择大导演的作品往往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近些年来,一些曾经被人们追捧的大导演却相继遭遇滑铁卢。
要么跟张艺谋的《满江红》一样口碑崩盘,要么像冯小刚的几部作品票房不利,甚至还有陈可辛和姜文这种双线溃败的惨案。
《酱园弄》和《你行!你上!》几乎成了压垮大导演名声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观众们对于所谓名导的怀疑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难道真是这些导演江郎才尽,水平大幅下滑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陈可辛在《酱园弄》中可以说把自己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再加上众多明星助阵,噱头十足。
《你行!你上!》更是在上映前就已经收获了一大批自来水,姜文“鬼才导演”的名声就已经注定了这部电影会有不少话题。
技巧还是一样的技巧,而且拍摄阵容更庞大了,导演名气也更大了,可偏偏电影就是更不好看了。
23日,内地男歌手刘宇宁的一句无心之言,却道破了这一问题的本质。
2、刘宇宁的话应验了
刘宇宁觉得,现在剧组拍摄作品的思路已经完全走歪了,都不是在想怎么把作品拍好,而是在想怎么才能让数据更好看一些。
他认为现在的很多剧作都是把数据刷得很好看,可是剧情本身的讨论度不高,实际观看人数也比较少,最后弄得观众们也不开心。
这一现象在现如今的剧作宣传上就可见一斑!
在前几年,剧作宣传主要是剧情和导演、演员咖位的宣传。
观众们通过看预告片就能把剧情猜得八九不离十,然后根据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艺人来决定要不要看这部电影。
可是,现在的宣传模式却变成了各种拍摄过程中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没什么实际内容,只是导演和演员一直在不停地“震惊”。
可就是这种看起来非常无聊和虚假的拍摄纪录,却很好地迎合了短视频时代的风潮,将电影的相关数据在短视频平台推高。
现如今,人们花费在短视频上的时间是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的。
这种平台刷数据的方式很好地给作品打了广告,做了推广。
如果仅仅是这种宣传上的“数据化”,其实大众还可以接受。
关键是现在的剧作本身都将“数据化”视为了第一要义。
现在但凡是一部有点名气的作品,它总要有点在数据上非常好看的成绩。
要么是观看人数、要么是在线人数、评论数,反正总要有一个领先同行的数据。
甚至在今年的春节档,徐克的《侠之大者》就给自己加了一大堆定语,硬生生让这部票房口碑都一般的片子也排上了一个“第一”。
3、自愿放弃的自由
这种数据支撑起来的纸面成绩早已经无法真正客观地评价电影作品,完全沦为了吸引观众的广告宣传。
可讽刺的是,现如今的观众却都纷纷舍弃了自己对剧作评价和欣赏的自由,完全沦为了平台数据的传声筒。
现在很多人想要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往往都不敢直接评价,而是先去豆瓣等平台看看大多数人如何评价,随后再做评价。
多听取意见本身是一件好事,可是太多的人在能够掌握数据后就放弃了本身的思考,片面地就站在了“大多数”一方。
这看似是听取了正确的意见,实际却是在逐步拉低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甚至连独立思考的意识也被扫进了垃圾桶中。
前段时间,张艺谋、贾樟柯等人都曾对“三分钟说电影”这种短视频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认为这种短视频完全毁掉了电影的艺术性,把观众和导演之间的互动,变成了视频博主简单地总结提炼。
诚然,在今天电影和电视剧承担的更多责任是娱乐,但请大家不要忘记,在上世纪这些表现形式刚刚出现的时候,他们被冠上的可是“第七、第八艺术”的名号。
一部电影和电视剧的表现形式是相当多样的,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都应该建立在真正看过原片,有过认真思考的前提之下再做评论。
而不是在简简单单地看过数据和几个评论之后,就跟风地站队。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艺术极大地玷污,也暴露了这类人缺乏思考能力和自身立场的问题。
本应该服务于人的数据,也因此成为了捆绑观众的枷锁,囚禁了大众自发思考和解读的权力。
结语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数据公开透明化,这也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影视作品。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却发现这些原来为了便利观众而产生的平台,逐渐成为了束缚观众的枷锁。
观众自身对作品的解读权在不知不觉中过渡给了各种评分软件,而很多制片方和剧组的出发点也从怎么拍好一部作品变成了怎么能让自己的数据更好看一些。
电影人们或是主动或是被迫,都开始想办法给自己的作品增添噱头,让数据更好看一些。
却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最终自然屡屡遭遇滑铁卢,难以满足被噱头“骗进来”的观众。
如此本末倒置,实际上是将电影和电视剧的艺术性全面抛弃,转而拥抱商业性了。
最近几年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少能出现令全民认可的经典作品也是这一原因,当艺术性被消解的时候,电影和电视剧就完全庸俗化了。
我们并不是说电影和电视剧一定要拍得让普通人看不懂,这无疑是将艺术的定义给窄化了,大众艺术也同样是艺术的一类。
只不过当制片方和剧组甚至是观众都浅显地把大众艺术的艺术二字抹去,只留下大众的时候,艺术殿堂就已经变成了“媚众”的喧嚣之地。
部分信息来源:
九派新闻|刘宇宁谈影视行业过度关注数据
睿迎网配资-炒股配资在线-网上配资网-股票配资官网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